一、工程力学系发展历史
3200威尼斯vip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创建于2005年,其前身是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工程系的工程力学教研室。工程力学系主要承担全校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多年来,工程力学系形成了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教书育人的优良学风,为各相关学科后续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校的各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目前,工程力学系共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2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硕士学位教师4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基本合理。
多年来,工程力学系坚持不懈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于2011年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于2006年评审通过了工程力学硕士点,并于2007年开始了招收研究生的工作。近年来已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到位科研经费近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展望未来,工程力学系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力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同时注重力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努力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促使工程力学系的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现有硕博士点
工程力学系于2006年评审通过了工程力学硕士点,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三、师资队伍
表1 工程力学系人员简介
姓名 | 职称/职务 | 博士/硕士 |
张永山 | 教授(副院长) | 博士 |
孙作玉 | 教授 | 博士 |
赵桂峰 | 副教授(系主任) | 博士 |
吴庆华 | 副教授(系副主任) | 硕士 |
朱 勇 | 教授 | 博士 |
李向真 | 教授 | 博士 |
李锦林 | 讲师 | 硕士 |
渠建新 | 讲师 | 硕士 |
燕乐纬 | 讲师 | 博士 |
汪大洋 | 讲师 | 博士 |
蔡长青 | 助教 | 博士 |
梁颖晶 | 助教 | 博士 |
梅立彪 | 高级工程师 | 硕士 |
熊丽霞 | 高级工程师 | 学士 |
曾 秋 | 实验师 | 学士 |
胡焕志 | 实验师 | 学士 |
四、招生规模
工程力学系自2013年9月开始招收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分析方向的本科生,共招收1个班45人。
五、教学特色
自成立以来,工程力学系非常注重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到第一位,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结合工程实际,融入现代力学知识,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基础力学系列课程的教改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已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24部,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先后获国家级讲课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校级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 张永山教授于2002年被评为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
同时,工程力学系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近5年来,先后获2004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1999年广州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7项,同时承担教研课题10余项。结构力学课程被评选为是广东省重点课程、建设部优秀课程、广州市精品课程,材料力学被评选为是广州市重点课程、建设部优秀课程,理论力学被评选为是3200威尼斯vip重点课程。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工程力学系坚持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建设,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所有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而在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的基础上,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开通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教学网站,在 教学资料、教学资源、结构分析、教学研究、网上教学、在线练习、考试专栏、网上作业、教学论坛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网上习题练习、特色教学录象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创造全新的教学环境。
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课程还先后采取了动态的分级教学模式,并围绕分级教学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全部教学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加强了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能力,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效果得到稳步的提高。2004年结构力学课程在3200威尼斯vip第五次考试试卷专向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5年至2012年,结构力学课程在第一届至第四届中南地区结构力学竞赛中均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工程力学系非常重视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输送教师进修或继续学习,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人,从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归来教师1人。同时,自2000年以来,工程力学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项国内外的教学或学术会议、竞赛等活动共计80余人次。在不断完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工程力学系在力学、力学与材料科学、力学与结构工程等科研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工程力学系从事的科研方向主要有:结构振动控制、复杂结构非线性分析、结构抗震加固性能研究、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控制、土力学、断裂力学、复合材料、隧道桥梁性能研究等。
六、近年完成主要项目
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等项目10项,近五年来科研总经费129万元,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
1. 李向真,非规则结构隔震体系设计方法应用研究, 建设部, 2003.5-2005.5, 9(自筹)
2. 梅力彪,钢管混凝土柱点构造优化与抗震性能研究, 建设部, 2004.3-2006.12,高级实验师, 25(自筹)
3. 禹奇才,结构用复合材料研究, 广州市建委, 2002.01-2005.12,20.00万
4. 孙作玉, 建筑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降控制及优化设计,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6万, 2002.9-2005.12
5. 禹奇才,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广州市教委, 5万(5), 2002.1-2004.12
6. 孙作玉, 建筑结构隔震换能控制研究, 广州市教委, 5万, 2003.9-2004.12
7. 孙作玉, 建筑结构半主动智能控制研究, 建设部, 20万(自筹), 2002.1-2004.12
8. 张永山 , 钢筋混凝土带暗支撑剪力墙抗震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建设部, 10万(自筹), 2003.1-2004.12
9. 李向真, 不规则结构隔震体系设计方法应用研究, 建设部, 9万(自筹), 2003.5-2005.5
10. 张永山,磁流变阻尼器开发及工程应用研究, 广州市建委, 1999.12-2004.12, 20万。
七、获奖情况
1. 禹奇才(2),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3
2. 张永山(3), 结构力学立体化教材建设,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1
3. 第二届全国工科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二等奖
4. 第三届全国工科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三等奖
5. 禹奇才(1)张永山(6), 建筑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市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0-3
6. 孙作玉, 一种隔震换能控制装置, 2004-7-2, 200410027859.8, 中国
7. 孙作玉, 一种结构动力特性演示模型, 2004-9-8, 200410051391.6, 中国
8. 孙作玉, 建筑物充水式纠倾及基础加固方法, 2005-2-28, 200510033300.0, 中国
9. 孙作玉, 一种抗洪阻决截流装置, 2005-2-28, 200510033302.X,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