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市政工程系

发布日期:2013-12-17   浏览量:

3200威尼斯vip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创办于1987年,同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199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开始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广东省第一个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评为3200威尼斯vip首批名牌专业,2006年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7年通过建设部组织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2007年市政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广东省第一个市政工程重点学科),2008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广东省特色专业,2011年所在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拥有广东省高校最早、最完善的市政工程实验室,2005年以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为主体的"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以给水排水实验室为主要功能室的"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被评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经过20多年的建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已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较高的办学水平,形成了鲜明专业特色,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400余人,硕士生80多人。本专业学生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注重全面发展,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外语统考通过率不断提高,报考研究生的学生逐年增加。获全国首届大学生城市水情调查大赛三等奖1项,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6项;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优秀奖3项,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3200威尼斯vip创新设计奖5项,3200威尼斯vip学生辩论赛一等奖1项。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不断增加。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认同度高,综合反映满意率100%。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学术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中青年学历层次高,后劲强,现有教师16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2人,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教师中有国家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本专业教师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敬业爱教,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以"教书育人,启迪后学"为己任,从严执教,为人师表。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人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学术水平及教学水平迅速提高,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更新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相结合。近4年作为主研单位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2项,主持及参加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4项,市(局)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2010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其他各类项目22项,科研经费891.3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100多篇,在国内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本专业拥有广东省高校最早、最完善的给水排水实验室,拥有各种常规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不仅开出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项实验,而且开出了多项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建立了十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和毕业设计基地,购置了多套水质监测、水质分析实验设备及仪器。2005年以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为主体的"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以给水排水实验室为主要功能室的"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被评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面积2439.5平方米,其中给水排水实验室面积1668.5平方米,微生物实验室面积297.5平方米,水力学实验室面积473.5平方米。给水排水实验室仪器设备538件,微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77件,水力学实验室仪器设备74件,共689件,总值为925万元,能确保本实验室按教学大纲要求开出各项专业基础、专业性实验,实验开出率为100%;自2007年6月至今仪器设备增加273件,价值473万元。实验室同时承担着学科的多项科研课题实验及科技服务等工作。除此以外购置和研制CAI课件和多媒体课件15种。 长期以来,本专业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以此促进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增加教师通过实际工程锻炼的机会,丰富工程经验,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专业教育特色

1、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应用性强、地域性突出、人才社会需求量大等特点,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非常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不断增加先进设备,完善实验室的实验设施,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在广州、深圳、台山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实习基地为主,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在实习期间学生吃住在实习基地,深入到车间,以此强化学生对地方城市建设及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尽可能选择实际课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按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细则进行,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发挥学科优势,打造专业品牌

多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突出成就,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学科建设上凸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本科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9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以给水排水实验室为主要功能室的"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被评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注重学科建设成果向专业教育教学的转化,通过学科优势打造专业品牌。2008年《水质工程学》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水处理实验技术》课程被评为3200威尼斯vip优秀实验课程;《泵与泵站》、《给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处理实验技术》被评为3200威尼斯vip网络课程。2009年《水质工程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被评为广州市精品课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被评为3200威尼斯vip网络课程。2010年《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被评为广州市精品课程。2013年《水质工程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网络资源共享课。

3 、重视研究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把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从过去的"辅助"地位,提升到了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重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建设了本专业系列实验装置,在培养计划中将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设计和实施了以培养工程素质、基本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模块,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特点,层层递进、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规划和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学生自行申报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获得更多研究探索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有《磷化氢厌氧产生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南沙石化项目对广州海域的影响评价及控制对策》、《广州地区粪便污水与城市污水同步脱氮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国家及广东省科技竞赛中获奖。

4、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素质

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紧密围绕国内、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设比较先进成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突出实用性与工程性,推陈出新,广泛征求校外设计、施工、管理方面专家的意见,积极改革了课程教学内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鼓励学生自觉设计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围绕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了新教材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及相互促进,结合注册工程师制度的要求,及时将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材中,加快新教材建设。编写了包括《给水排水工程设备基础》、《建筑给水排水及消防工程》、《水处理实验技术》等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并结合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主编出版了一套"中国小城镇市政与环境工程技术丛书"。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结合本专业现有的科研工程项目,充分利用水厂、设计院、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实习的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发挥现有专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协作能力,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010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